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真理不可愛

追求真理,是人類最高貴的生活,也是生命中最大的幸福;但談論真理,卻意味著不合時宜的舉動。列夫•舍斯托夫(Lev Shestov, 1866-1938)提到,蘇格拉底(Socrates)就是因為不善於或不願意三緘其口,帶著他的真理去糾纏眾人所以才遭致毒死。而他剛一死,大家就全都開始頌揚他,人們知道,他已經不會再擾人不安了,而沉默的真理是不會使任何人害怕的。可見真理並不觸犯也不攪擾任何人,但那真理的「佈道者」卻是令人厭煩。這話讓人驚訝的聯想起聖經中同樣的遭遇,先是那曠野的先知施洗約翰,再來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穌。這實在令人感到驚心動魄,原來真理並不可愛,而堅持追求真理的人也將不會有好下場,這是哲學——愛智的命運。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如此,祈克果(Søren Kierkegaard, 1813-1855)如此,連舍斯托夫也是如此,他們不屬於他們的時代,他們的哲學是屬於未來的哲學,而「未來」的真理也將永遠屬於不合時宜的談論。

All Things are Better in Koine

All Things are Better in Koine?
Though I might not agree with that,
but I really appreciate his creativeness, 
enjoy watching and Merry Christmas!

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問題與答案

提出問題尚不意味著發問,就像鸚鵡也會提出問題。所以某個意義上,人十之八九都是鸚鵡——人云亦云,僅此而已。因此,若有人要問什麼是時間,什麼是永恆性,什麼是善或死,不要以為他就是在「門」——若《聖經》的話是信實的——而門就一定會為他而開。[1] 他根本就不是在扣門,僅僅是在說話而已。「扣門」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們只有在萬不得已時才會去「門」。由於不明白這點,門也許就沒有為我們而開了。甚至連古代的聖人也傾向論斷多於扣門。而今,我們既擁有這麼多的書,每本書又集中如此多的現成思想,還有誰會願意不畏艱巨冒險來到發問或尋求呢?更何況人們已經不再相信《聖經》。人們都確信:門不會打開,不管扣多少次門,將依舊得不著啟示。人們情願從舊觀念中打造出深思熟慮的思想,也不願意去苦想和尋找,即便願意而費上巨大的力氣,也只能是產生出那值得回答的問題。

[1] 《馬太福音》七章7-8節: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