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思念在停電夜

今天有兩個意念出現在腦海中,
不是自己刻意從茫然大海般的思緒和回憶中去挖掘或擠出些什麼的,
就這么一閃而過,兩種不同的畫面
——想起我的家人,尤其我的母親。

晚上,
走在路上,
腦中還想著自己在臺灣的日子已邁入第四年了,
也有兩年沒回家了,
也很久沒給家人一通電話了
……
活著像是一個人,
這一路是怎樣活過來的
……

半夜,
研究室書桌前,
母親,
我最愛的母親
浮現在我腦海中。
……
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病逝了,
那時還小,
不懂事,
記憶也不深刻。

媽含辛茹苦地帶大四個孩子,
才讓我明白什麼叫做無私和偉大。
讓我明白什么叫犧牲的愛。

那些年日,她是怎么走過來的?
她的心事有誰明白?
我其實不知道
我只知道她為這個家擺上了自己
甚至她的健康
……

媽去世也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我平常很少刻意去回憶母親的樣子
因為每次都會忍不住哭了
但她在我心目中的位置是無人可取代的

那年我不過十八歲,
後來我上了大學、畢業、工作
現在離家就更遠了,
這一路是怎么走來的呢?
我很肯定地說:
是出於上帝奇妙的帶領。
回顧過去,
生命中的重大階段
無不是神的恩典與祝福。
信仰中最寶貴的不就是神的同在嗎?
所以我才會視以馬內利為信仰的核心。

以前我常以為自己會是個缺乏愛的人
但後來我發現
我有來自祂的愛
聖經寫說祂就是愛
這是我無法透徹的
雖然我們相遇了十一年。
後來祂又賜給了我——她
(那又是一個奇妙的事件,神來當媒人)
她,我如今寶貝的女朋友
不但讓我得到了她的愛,
祂也要我學習真心誠意的來愛她。
我們在一起的這三年時間裡
縱有兩岸的距離,每年只能見一次面
兩人的關系仍總算甜蜜、恩愛
猶太人視《雅歌》為聖殿裡的至聖所
透過人世間忠貞的愛,
人得以更認識祂。

為這一切,我心存感恩
感謝神賜給了我這一切
生命、媽媽、女友、愛、學習
都是無價
因為無價
所以都是禮物。

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人、信仰和宿命

(一)人
人是奇怪的活物,
人會去思考追問意義并自我實踐的問題。
我要做個自由的人
成為自己的主人
不愿意被轄制
為自己的生命上演精彩的人生
一句話:我擁有我生命的主權。

當人越是往這樣的方向前進的時候,
信仰也就越來越離他遙遠,
人要自己「作主」
把自己的主權讓出,
尤其是交托給看不見的上帝,
這是一種迷信、荒謬、非理性、
這是無根基的信心。

當然這不是說人沒有迷信、荒謬、非理性的時候
這只是說明我——作為人是可以如此的
當然更多時候我會強調理性的作用
重點是「我」仍然是這一切行為的主體


(二)信仰
信仰則意味什么呢?
舍己、交托、甘心順服
這是怎樣的「我」?我還是我嗎?

但首要的問題還是我為何緣故要如此做?
這樣做比自己做主更好嗎?我會得到什么好處呢?
真正的問題出來了——「你(他)是誰?」
但這個問題不是人自己會主動產生出來的。
在人會問「你(他)是誰」之前,
「這個人」已經先問我們了——「你們說我是誰?」
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想想這人是誰?他又做過什么事情?
他是王永慶?比爾蓋茨?或是馬英九總統?
若是的話,我想很多人會自動愿意跟隨他們的
彼得怎么回答呢?
你是基督,上帝永生神的兒子。
耶穌贊同彼得,說這是神給彼得的啟示。
這是什麼意思呢?
豈不見今天人們到處封神,
人們今天下意識的不再認為神有什麼神聖性可言了。
更重要的是,這個啟示是一個神跡
——信仰在當中發生了,
「你原來不只是人,你還是神。」
請你把聖經中的畫面挪開,把場景換成你今天身邊的人,
你就發現這是多么荒謬和不可能的事,
哪怕這些話出自王永慶、比爾蓋茨、或是馬英九總統。

認出耶穌是基督這一啟示發生了,接著呢?
耶穌說出了第二個啟示:他將要受苦,被殺。
這次不同於第一次的啟示,
耶穌不用問的方式,他直接告訴門徒們將要發生的事。
彼得又是第一個說話的人:主啊,千萬不可這樣。
結果他中招了,被耶穌責備。
彼得無法接受這事實,我們都知道這後來是指十字架事件。
我想這裡的話特別是要提醒基督徒的,
彼得的錯誤很可能會出現在基督徒的身上,而且也確實常常發生。
有了第一個啟示只是信仰事件的發生而已,
真正接下去的信仰生活要求的則是耶穌所講的: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
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信仰則意味什么呢?
這就是我要講的——舍己,交出自己的主權。
舍己必有對象,乃為主舍己。

(三)宿命
是信仰?是宿命?其實都是信心問題
這是兩者的共同性,
但對於堅持主權的我而言,這都不是我要的。
這是一種「我」
至於要區別出信仰和宿命的差別
人的自我意識卻又扮演關鍵作用。
我認為,
信仰需要強調人的主體性,
即希臘哲學中「認識你自己」的反省態度
這是信仰裡的「我」
那宿命呢?
即放棄主體性的「我」

因此信仰真的離自我主權的人很遠嗎?
某種程度上是的
但接受信仰是否就意味著人要回到,或倒退到啟蒙以前的蒙昧?
沒有自我的意識與認知何來談論舍己、交托和甘心順服呢?
正因為這些都是違反「自然人性」,
越是正視生命,也就更凸顯出「我」在信仰中的張力。

可見十字架不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
不如王永慶、比爾蓋茨或馬英九那樣吸引人,
十字架永遠是絆腳石,
哪怕是那些認出耶穌是基督的人,
若不是像彼得那樣是受啟示而說的,
那他所信仰的基督可能就像彼得隨即所表現出的,
不能接受十字架的啟示。

或許,宿命也可以有另一種理解
但這要從希臘悲劇的精神來講。
積極的宿命其實也是一種信心的品質
悲劇的意義正是在於認識你自己,認清你自己這回事。
不是什么都不做,反正都是改變不了的命運,
不!你要起來反抗生命的消極和苦難
因為生活裡就是充滿了苦難與罪惡。
你的信仰盼望是什麼?
就是要堅強地去發揮生命的潛在力
面對現實而不低頭
哪怕環境并沒有改變
也要活得像上帝不存在般的積極。
這就是生命的意志,
這就是尼采的超人!
這是我的超人理解
只是最終還是要記得,
超人通常都是「沒好下場」的。
前面已說過,
十字架并不吸引人,更是違反「自然人性」
看看無數遠洋而來的宣教士和殉道士
再問問我們心裡,超人雖然厲害,但我要成為超人嗎?

結語
誰能成為上帝的謀士呢?
我們不過是一個被牽引的生命,
像那在天空中遨游的風箏般隨著線的另一頭芭蕾起舞。
被線綁著是不自由嗎?
斷線的風箏就自由嗎?豈不完全受環境所制約
這裡有一個理解上的不同預設
「我」認為自己是踏在地上,是安穩妥當的,
哪怕偶遇風浪,也可以憑集體人類的偉大能力去改造惡劣環境;
相反的,信仰卻宣告人無法自主,無一例外
像空中斷線的風箏,亂序而無方向,岌岌可危,需要外來救贖。

人、信仰、宿命彼此間是一個微妙的關系
我發現俄狄浦斯這希臘悲劇很能表達我這一主題
就只稍微一提,不在此詳談。

信仰若強調超人意志,豈不變成精英集團嗎?
恰好不是,只有強調自我主權的體制才是
信仰裡的超人意指的不是逾越上帝主權或成為上帝的謀士
而是一群甘心背起自己十字架跟隨主的人
最大的,也是最小的
凡高位的,必要服侍那卑微的
這是主最大的誡命,也是律法的總綱:
——愛神愛人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工具介紹:Reading Blinds

網路給人類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而電腦熒幕正是進入這世界的一扇窗戶,
眼睛——成為了網路世界的首要存在方式。

若你跟我一樣是網路重度/中毒使用者,
閱讀習慣已經變得支離破碎,不太能專注和完整的閱讀,
而你又不得不常掛在網路上,
這里有一個不錯的輔助小工具——Reading Blinds(中文介紹)

技術方面可查閱Reading Blinds
實際的效果可點擊 這裡 ,
也可以把它儲存到你的Boolmark或直接拖曳到Link Toolbar
設定方面:啟動[b]開/關、寬度[s]減/[l]
就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