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基督徒的哲學張力

為何列維納斯說倫理學是第一哲學?這有別於傳統哲學一直以來所認為的形而上學或本體論作為第一哲學。在Otherwise than being or, Beyond essence《存在之外》中列維納斯嘗試要打破歐洲哲學的這個「存在論—知識論」,將「道德—倫理」駕臨於這個傳統之上,但也包容這個傳統在「道德—倫理」的意義之中,在「存在」和「知識」之「外」,為「形而上學」尋求一個更加原始、更加堅實的「基石」。

追問「什麼」是歐洲形而上學的核心,它真正追問的乃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就是在理性觀照下,事物在不同層次上的顯現與本質。事物的這種顯現與本質,既是它們的存在,也是關於它們的知識。但是,對於列維納斯來說,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之前,尚有人與他人的關係。這種關係外於「知識」,外於「存在」。因為它是自由者間的關係,他者不可由「我」來顯現、觀照,是完全異於「我」的。因此,人與人之間首先是倫理—道德的關係,而不是知識的關系。在這個意義上,倫理—道德外於、高於知識。

——葉秀山《歐洲哲學視野中的「知識」和「道德」》

存在論—知識論與倫理學之間是個很復雜的關係。之所以記下這段文字是因為我在思考著的這個問題「愛你的鄰人」。

哲學是什麼?胡塞爾說「哲學是反思」。如果「認識你自己」是作為哲學不可逃避的命運,那麼「人」就是俄狄浦斯悲劇中那只斯芬克斯怪物的永恒謎語。

有誰不是帶著自己的眼光來看待人呢?在人進行反思時,這位他者已經作為我的反思對象而被理解了。但他者又無法被我所完全化約,更不用說他者常常是以闖進的姿態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一個越有知識的人,越是強調反思性主體活動的人,是否會更因此落入忽略他者的張力當中而無法成為一個好的鄰人。這不純粹是可以觀察到的現象,確實是有學理上的因由。

但哲學就一定是反思了嗎?舍斯托夫就不認同胡塞爾這點,他說「哲學是人類最終最偉大的斗爭」,是人類克服必然性實現自由的過程,是關乎莎士比亞那句「to be or not to be是生或死」的問題與事業。俄狄浦斯不應該只是在玩猜迷,也不只是要跟斯芬克斯進行斗爭,最後更是要與自己的命運斗爭。那愛你的鄰人這種能力從何而來呢?似乎這種agape并不來自eros的傳統,而其關鍵就在於你怎么看待to be or not to be這句話了……

沒有留言: